水利自动化所的年轻“水务战士”们

北京市水利自动化所的技术科有一群年轻的水务工作者,在平凡而不平淡的岗位上贡献着青春和力量。

                                                      

  聂明杰在调试电子水尺。

  王永在调试设备。

  贾陆璐(左)和同事在讨论问题。

  苑学明(左)和王苧卉(右)在调试。

  北京市防汛办的汛期监控平台  

北京市水利自动化所的技术科有一群年轻的水务工作者,在平凡而不平淡的岗位上贡献着青春和力量。说年轻,是因为技术科的12名成员里,有4个“80后”,6个“90后”。“白天跑现场,晚上加班编程”是这群年轻的水务工程师们惯常的工作模式;“系统没数据了”,“运行不正常了”,他们永远第一个知道,并且第一个从家里赶到单位,再细微的故障也不会放过;一入汛期,和防汛第一线的抢险人员一样,“雨声就是命令”。为了更好服务于北京水务,践行信息化促进水务现代化,这群年轻人对科研工作兢兢业业,一路披荆斩棘,在科研道路上前行。

聂明杰

一天跑了300公里抢修“北京防汛末端”

“喂,妈,我这周又回不了家了。马上要汛期了,我得在汛期来之前把程序调试成功,等我忙完这一阵子,一定回家好好陪您啊。”每年一到快入汛,这番话就成了北京市水利自动化所技术科的小伙儿聂明杰跟家里通电话的“主打”内容。

刚一入职,聂明杰就一头钻进了水利自动化所“物联网感知终端”的研发项目中,大学毕业不久的他身上还带着些学生气息,是部门里年龄最小的成员。这样一个看上去稚气未脱的小聂,却有着老同志一般的钻研精神。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聂明杰经常白天去现场调试,晚上回到办公室优化程序,一碰到技术难点就废寝忘食地钻牛角尖,非要把问题解决掉不可。

深夜了仍蹲守实验室,开发着他“最爱”的物联网终端研发程序的身影,慢慢成了聂明杰的“标准形象”。当连续加班到第二个月时,几乎所有部门同事都对他提意见了——多注意身体,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别再瘦下去了!

今年“7·20”暴雨这一天,聂明杰和单位里的司机一天奔波了300公里,从位于公主坟的单位到北运河管理处,到通州北关拦河闸,到榆林庄闸,最后赶到了北京最东南边缘的杨洼闸,这里仅仅20米开外就是河北。

北运河是北京重要的排洪河道,北京大部分的洪水都是自北运河末端杨洼闸流出到河北的,所以,当杨洼闸这个北京防汛的最末端在7月20日的暴雨中远程看不到数据后,聂明杰作为技术骨干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除故障。“那天雨特别大,我们到了杨洼的时候,看到那边的小树都被推倒了。”聂明杰说。到了现场紧急检查设备、分析原因、排除故障,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回单位,一口饭也没顾得上吃。但在这一场降雨总量超过“7·21”的汛期暴雨里,北京城防汛末端最重要的数据终于及时获得了恢复、应用于调度。 

暴雨时要出保障现场,酷暑时也要站到屋顶上顶着火辣辣的日头。这些水务技术工程师们,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天天坐办公室里编个程、写个文件就行。让聂明杰印象最深刻的“桑拿间”是北运河管理处的雨量站楼顶,夏天站上去就是一个字——“烤”,高温桑拿天在那干活则更是汗如雨下,站一会儿就想软倒。聂明杰说,每到夏天,自己就会专门准备一件跑现场的T恤,因为每次出现场都又脏又累。就这么着,“每个夏天过去,都能穿坏一件T恤。”

有个段子,聂明杰家住通州,有一次他去杨洼闸作技术保障,回来的时候说顺路回趟家吧,结果家门打不开了,一问家里人才知道,前阵子刚了换门锁,而他因为总是过家门不入,对此一无所知。 

王永

怀柔孤零零的“王永的小屋”

看着这些蹲在地上不顾形象的测试程序的“女汉子”们,技术科的小伙儿王永总是爱开玩笑:“瞧你们这样,又是敲代码,又是修设备,一个个比男生都爷们儿,以后谁还敢娶你们啊!”“我们这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代码,查得出异常。你懂什么啊!”小姑娘苑学明立马儿“反击”。

作为1990年出生的年轻工程师,王永是技术科的“大活宝”,总是在大家加班加点、苦不堪言的时候说两句风趣话语调节气氛。就是这样一个每天乐呵呵的“活宝”,却是科室里跑现场最多、安装设备最多、帮助他人最多的小伙子。

这两年来为了产品的上线测试,王永时时跑现场,处处维修检测,扛水尺、埋线缆、挖地沟,原本还算是白净的他,因为长期风吹日晒,皮肤都渐渐黝黑了起来。每当有人嘲笑他时,他总是拿出一贯风趣幽默的作风说:“你不知道,现在的小姑娘早就不喜欢小白脸了,黑黑更健康!”

最近一个月,王永接受了一项新任务,每天都要跑一趟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地,背着40斤的设备来到位于怀柔葛各庄的远程井控制泵房里,整天待在那里进行“PLC与变频器、水表、压力计等设备的联合调试”,通过变频器的启停和速度控制,来顺利实现远程对井房水泵的自动控制,以完成怀柔应急水源地安全、经济供水的任务。

那个小屋就是个半地下室的井房,和室外连通,没有暖气,王永每天都得穿着最厚实的羽绒服,戴着帽子,全副武装在四处透风冷飕飕的屋子里作业,从早上8点半一直守到下午5点。从11月开始接手这项工程,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那个地方非常荒僻,附近连个能果腹的小餐馆都没有,王永的办法是,中午吃带过去的面包或者直接干啃方便面,“凑合瞎吃着,不饿就行。”

一个月下来,同事们说起王永和这间小屋,说的都是“王永的小屋”。这间冷得要命的小井房,都已经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12月13日,王永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上是一道孤零零的屋檐和远处的夕阳。“大风吹,大风吹,饥寒交迫!”他还是“活宝”样的调侃着自己的苦与累。12月20日,他发了一张地面覆盖浅雪的照片,一个人吹着郊区的风,孤零零地问:“小伙伴们,城里下雪了吗?”

这项艰苦的工程得一直坚持到明年,“路漫漫其修远兮”,王永说。尽管如此,他从未抱怨过一句“我不想干了”之类的话。当记者问王永,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的,王永想了想,简洁地说:“服从命令,就这么简单。”

贾陆璐、苑学明、王苧卉

让人刮目相看的“娘子军”

像聂明杰这样一毕业就投身于研发项目中的还有同部门的苑学明和王苧卉,这两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再加上刚当妈妈不久的贾陆璐,组成了物联网研发团队的“娘子军”。

那时物联网感知终端小组刚成立不久,部门主任带领着研发小组参加某单位的调研会,在会上,对方一直用置疑的眼光、怀疑的态度,审视着这三个看上去年纪轻轻的姑娘,并在会后好意提醒负责人说:“女孩子搞研发能行吗?这编程技术能比得过男孩子?我是从来没见过女孩子这么热衷于研发工作的,更别提整个团队都是女孩子了!”

不要以为这群看似柔弱的姑娘们只会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头。为了研发产品可以更好地贴合用户实际需求,不论风吹雨打,只要程序开发完毕,当时正怀孕的技术带头人贾陆璐就带领着姑娘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争分夺秒地对研发程序的实用性进行验证,并及时进行优化升级。

人家说你身体不方便,还是别这么拼了。贾陆璐回答说:“有了这项研发产品,我们监测站点的同事们就不用再冒着大雨、趟着积水去现场查找问题了,坐在家里就能清楚地了解水位、流量、降雨量以及设备的运行状况!想想这些,辛苦也不叫辛苦了。”

就是这支让人刮目相看的“娘子军”,从参加培训、各地调研、查阅资料,到程序开发、现场调试、不断优化升级,一切从零开始,硬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制作出了第一版感知终端产品,能满足防汛、水文、旱情、节水等各种水务应用场合的要求。

刚当上妈妈的贾陆璐,如今时常要等哄孩子睡着了才能伏案写方案、写材料,有时候,凌晨2点还在微信上给部门领导发汇报材料。

■新闻背景

物联网技术推动“智慧水务”

北京水务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基于微处理器的水务信息自动采集,对自动雨量站、水位站开展了各项研究。随着水务精细化管理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务信息自动采集的对象逐步扩展到对河道、湖泊、水库、闸坝等水工建筑物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采集,涉及的参量包括水位、闸位、流速、流量、水温、水质、土壤含水量等。自动采集的数据为水务各个业务管理和调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随着智慧水务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深入融合到水务信息采集中,为水务大数据分析利用提供数据来源。物联网感知终端能解决更多水务信息采集现场的实际问题;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各类水务传输数据更快、更稳定;水务信息采集网络的范围和密度今后将变得更大。

架起北京水务信息化

“支撑保障线”

暴雨中 重要地点雨势水势一览无余

在降雨总量超过“7·21”的今年“7·20”暴雨里,岳各庄桥、三家店拦河闸、永定河、北运河……处处都有北京市水利自动化所的“单兵设备”和技术保障。这一天,北京市水利自动化所多支队伍携带设备工具驻守重要流域、地点,全市重要地点的雨势、水势都在密切的监控之中。

在暴雨中,自动化所技术人员所起的是信息服务保障工作。他们连续72小时为全市防汛指挥调度会商提供技术保障,及时准确地呈现了全市重要地点的雨势、水势及抢险画面;第一时间传送了指挥调度指令和领导要求等重大部署。 

“7·20”暴雨这一天,在全市主要行洪河道北运河,自动化所技术人员赶到杨洼闸、榆林庄闸、北关拦河闸和北关分洪闸值守保障,快速处置了网络链路、数据采集、视频等突发问题,配合拦河闸完成倒电过程系统恢复。操作雷达水位计监测数据,采集传输泄洪视频图像,实时监测水位上涨情况,为流域指挥部行洪调度提供依据。在岳各庄桥、三家店拦河闸等地点,自动化所技术人员冒雨调试单兵设备,监测传输现场情况,为市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这场强降雨中,水利自动化所还发挥技术优势,组织人员赶制了中心城区积水情况示意图,直观展示了积水点的位置及情况;通过汛情监控系统,全时监控数据变化情况,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凉水河、京密引水、永定河、清河等管理单位提供了设备维护、维修等技术保障。 

“7·20”暴雨期间,技术科还对在建的7个项目进行了数据保障,涉及站点共计92个站。暴雨期间设专人持续对各个系统的实时数据进行监控,针对出现问题的8处站点(西蓄、北关拦河闸、北关分洪闸、榆林庄闸、杨洼闸、峰山口、李家史山、东水西调取水口)派出技术人员赴现场查看原因进行处置,解决了包括累计流量计算、数据采集频率、数据采集精度、通讯不稳定等问题。

“京版”雨量计为防汛调度提供大数据

北京市水利自动化所专注于将汛期的雨量、水位、闸位、流量四大类数据更快、更及时传递到防汛调度人员手中,为防汛调度提供最及时和最有保障的技术支撑。“简单地说,就是为水务调度决策提供大数据,当好‘眼睛’和‘耳朵’。”北京市水利自动化所技术科科长李晓梅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7·20”暴雨过后,水利自动化所技术科通过监控和数据分析,发现有几个雨量站的数据准确性不高。“眼睛”和“耳朵”不能失准,技术科第一时间到现场试验,经过反复多次试验验证,分析误差原因,通过微调雨量筒螺丝等办法解决误差问题。

“下雨时,最直接的信息就是雨量、水位,我们通过现场的雨量计、水位计来获取数据,传输到相关水流调度系统。这些数据对于河湖闸坝的合理调度等汛期决策非常关键,比如城市河湖什么时候提闸泄洪,什么时候关闸截水,尽一切可能做到少积水、少淹车,多蓄尾水。”李晓梅说。

李晓梅说,相对早年北京的降雨比较均匀,近年来,北京汛期里极端天气增多,尤其是雨强较大的短时强降雨频频出现,为此水利自动化所优化了最适合北京汛期模式的“京版”雨量传感器的运行工况,以最佳最优的运行模式获取雨量数据,哪怕是雨强很大的降雨,也尽可能做到获取数据最准确。雨量、水位、闸位、流量这四大类传感器便是为水务提供大数据的遍布全市的“触角”。今年汛期,水利自动化所一共提供了7万多条雨量、水位、闸位、流量数据,为汛期调度决策提供了“智慧”保障。

■小资料

水务信息采集参数

●防汛领域

降雨量、水位、流量、道路积水等。

●水资源领域

水位、流速、流量、水质、管道压力等。

●水环境领域

水质(常规5项、总磷、总氮等)、水位、水温等。

●排水领域

水位、流量、流速、水质(COD等)、排水设施运行状态等。

●水土保持领域

雨量、土壤含水量、水势、气象参数等。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亮 通讯员 王爽 王苧卉

  本版图片 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