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符合国家饮用水106项指标要求 一期供水规模为20万立方米/天
原计划2020年前建成的通州水厂,目前已经开始运行调试,提前具备了供水条件。实现供水后一期规模可达20万立方米/天,将大大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水资源和供水保障能力。
通州水厂出水检测全达标
南水进入北京后,市南水北调办设置“入京、入城、入厂”三道防线,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深度处理,确保水源安全。在通州水厂高效沉淀池,北京晨报记者看到,经过第一道物理过滤后的南水进入沉淀池后,要经过混凝、絮凝、沉淀等工序,从进水到出水,这一过程大约经过两个小时。经过沉淀的水还要经过石英砂滤池、活性炭消毒等环节,最终进入清水池再经由水泵送入供水管网。
京通水务技术部副部长王硕波介绍,目前调试阶段每小时处理能力为400立方米,整厂出水水质检验符合国家饮用水106项指标要求。
据介绍,通州支线工程用于向通州水厂供应南水,它从南水北调供水环路东干渠引水,输水工程总长约9公里,目前具备1.4亿立方米以上的年输水能力。通州水厂一期工程原计划2020年前建成,鉴于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前了水厂建设的时间。通州水厂一期工程于2015年开工建设,今年主体工程建成,目前正在运行调试,已基本具备供水条件。水厂一期规模为20万立方米/天,二期为40万立方米/天,远期为60万立方米/天。
提高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
数据显示,通州区2015年总供水量为3.94亿立方米,供水水源以地下水和再生水为主,其中地下水占1.96亿立方米。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内2015年总供水量为1.1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工业供水量为0.6亿立方米,供水水源以本地地下水和市区管网水为主,其中地下水占54%。
随着通州支线、通州水厂的建成,现阶段年供水可增加0.7亿立方米,副中心面临的用水需求显著增加、供水安全和水质要求提高等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与保障。
北京晨报记者 陈琳 文并摄
■新闻背景
南水进京全市1100余万人受益
北京晨报讯(记者 陈琳)2014年底南水进京,截至目前,本市累计收水19.2亿立方米,其中2015-2016年度接纳来水11.04亿立方米,是国家年均分配北京市水量10.5亿立方米的105%,约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3。这意味着南水北调来水已成为供水的主力水源之一,改变了首都的水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1100余万。
南水入京量稳定在日均340万立方米左右,在今夏供水高峰期,水厂取水达225万立方米,占城区日供水量七成多。目前,本市有7个水厂接收南水,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此外昌平部分地区居民也能喝上南水。
南水进京后,居民饮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以南水北调来水为单一水源的郭公庄水厂供水范围内,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硬度明显下降、水碱减少、口感变甜。同时,有了南水充足的水源保障后,自来水集团大规模开展了自备井置换工程。近两年已关停城区170多家小区(单位)的自备井200余眼,让近60万市民喝上了市政自来水。
市南水北调办介绍,已基本沿五环路建设了长107公里、世界上首条环绕城市中心区的大口径地下输水隧洞。目前,正全力推进建设任务,力争2020年前具备接纳年调水14亿到17亿立方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