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火场 他们还能“上山下海”

揭秘北京消防特色队伍“一身橙装冲火海”,这是大多数人对消防员的第一印

揭秘北京消防特色队伍

“一身橙装冲火海”,这是大多数人对消防员的第一印象。实际上,能让消防员毫不畏惧冲上前的可不仅是火海。暴雨中转移群众、山林间搜救被困者、废墟下寻找生命、冰水下摸索失联人员……这些都是消防员的拿手本领。北京晨报记者带您走进北京消防的三支队伍,看看老百姓身边还有哪些特色消防员。

档案1

北京消防搜救犬队

特殊战士特别能战斗

“这是牛牛,颜值高,帅着呢。比特,小家伙,没断奶时我就用奶瓶一口口给喂大……”站在犬舍旁,北京消防搜救犬训导一班班长李刚如数家珍地喊出每只狗的名字,也能讲得出它们身上的每一个故事。

是战友也是“孩子”

李刚从2006年搜救犬队建队时就加入了,之前已做了3年消防员。当年他被安排到沈阳培训,第一位战友“安特”走进了他的生活,“安特当时一岁了,是一只雄性史宾格犬。”因为看上去并不“凶猛威武”,李刚并不稀罕安特,甚至想和战友调换。随着耐下心来与安特相处,从不怎么走心的安抚和训导到逐渐交心和牵挂,连李刚自己都没想到,安特成了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伙伴,“直到现在也没有谁能取代它”。

再后来,安特的聪明劲儿和优异的身体素质、搜救技能都叫旁人刮目相看。北京重大的安保任务、工地废墟、重大火灾现场的搜救都离不开它的身影。

2008年,安特和其他9名小伙伴被指派到汶川地震灾区,展开8天9夜的高强度工作。李刚说,灾区到处是倒塌的废墟,搜救犬的脚爪都被碎玻璃、钢筋划破流血。“就像自己的孩子受伤,可把我心疼坏了。当时物资紧缺,有水我自己渴着也要先给它喝。”

就是这样和李刚并肩作战,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形影不离的好伙伴2013年去世了。“那时我正带着牛牛在沈阳培训,战友打电话说安特不行了,我眼泪一下就控制不住了。”回到队里,李刚给安特立了碑,种了小树,“每年我都把碑上的字描一遍。”

关键时候挑大梁

目前北京消防搜救犬队共有荷兰牧羊犬、德国牧羊犬、史宾格犬等5个品种,共40条犬。其中工作犬有13只,由13名训导员带领。通过考核的搜救犬会在皮下被植入一块微小的芯片,里面包含了搜救犬的基本情况、成长历程、战斗业绩等信息。考核过了也并非“一劳永逸”,服役后的每年都要重新考核。

从2006年12月正式投入执勤备战开始,搜救犬队负责全市包括因火灾原因导致的各种建筑物倒塌事故以及突发性山体滑坡、塌方事故、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现场的搜救任务。李刚说,由于嗅觉灵敏,训练有素的搜救犬堪比30多人的搜救能力。

北京晨报记者 张静姝/摄

档案2

门头沟消防支队山岳救援队

飞崖走壁穿梭山林间

门头沟区98.5%为山区,辖区内有灵山、百花山、妙峰山等多个著名的山岳型景区,登山爱好者经常涉足。正因如此,每遇周末小长假,门头沟支队斋堂消防中队山岳救援队队员们心就紧绷着。中队长暴桃杰告诉记者,“就怕电话响,接警我们马上就出发,早到一分钟,被困者就多一份希望。”

连夜搜索是家常便饭

10月7日,队长暴桃杰接到报警电话,“当时天已经快黑了,电话里说斋堂镇桑峪村狗牙山有14名驴友迷路被困。”

中队全体官兵携带好绳索等山岳救援工具上山营救,暴桃杰回忆,当时天色已黑,加之灌木丛生,基本上没有什么道路可走。经过9个小时的山路攀爬,暴桃杰他们终于在西槐树湖的山脊上发现了14名被困人员,“当时已经凌晨,山里气温低,他们都已经体力不支。而且山上的道路到处都是碎石,稍不小心就可能摔落到山涧。途中还遇到一个20多米的断崖,队员们用绳索建立通道,大家紧握绳索慢慢往山下挪。”

救援从前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整夜未眠的消防队员们这才松了口气。

日常训练“飞崖走壁”

山岳救援是一项时间性很强的工作,救助队员为及时抢救人员生命,就要争分夺秒。在山岳救援,特别是搜救被困人员的过程中,因被困人员往往为寻求登山探险的刺激性,不走“寻常路”,导致被困后方位地点很难确定,救助搜索的范围往往很大。

在搜救过程中,救助队员经常要使用绳索、安全钩、滑轮,从岩壁或上坡下降到被困人员的位置进行救助,有时还要钻到狭窄的石缝内千方百计地抢救被困人员。

为了妥善应对各类情况和环境,暴桃杰和战士们已经把山里遇到的险情定制为训练项目。“我们会模拟山间情况,想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来考验我们自己的应对能力,一旦现实中有了类似被困情况,第一时间就能想出计策。”

如今,斋堂消防中队官兵已掌握基本救助结绳法的制作,掌握无人机搜索侦察、山岳深谷斜上救援、担架下沉救助、山岳悬崖被困人员救助、躯体固定气囊、山涧快速救生等多种救援方式。山岳救援队/供图

档案3

密云消防支队水域救援队

火场出身的潜水员

密云区有大小河流14条、大中型水库4个。除保证北京市的饮水及灌溉任务,水域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正因此,水上的突发状况逐渐增多。2012年5月密云消防支队在溪翁庄中队成立水域救援队,由15名体能、心理素质、游泳技术三方面过硬的人员组成。

接报警能下水救援

溪翁庄中队水域救援队队长赵连江说,他们队的消防员,不仅仅是人们以为的要冲火场,更要敢冲下水。

2015年6月飞机坠入密云水库的打捞工作赵连降记忆犹新,当时12名队员赶到现场,“周边目击者给我们指定了有100平方米的大概区域,水下温度低,能见度不足半米,只能摸索着找蛛丝马迹。”

经过几个小时摸排,他们最后将搜索范围锁定在了一片油污区域,并潜入水深达10米的底部,直升机残骸终于被发现,紧接着两名被困人员遗体也被找到。

冬季潜冰练本领

赵连江向记者介绍,水域救援队配备的呼吸气瓶有12升,重达40斤。下水时,潜水员的腰部还要绑上一圈十余斤的铅块,平均每位队员要负重60斤下水。水域救援最大的困难就是低温、黑暗以及水下情况多变的环境。赵连江说,他们日常也会展开模拟现实场景的训练。

往往每年的汛期险情多发,但冬季也并非安然无事,赵连江介绍,尽管冬季落水事件相对减少,但一旦有了事故,救援难度则相当大。对此,水域救援队每年冬季会开展包括冰下打捞、冰下通信装置使用和薄冰救援等科目的冰潜实战训练,通过不断地对人员技能和装备性能的考验,来应对突发事故的救援。

水域救援队/供图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张静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