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儿”的建筑师

  吕品晶在乡村复兴与乡建模式研讨会上。 吕品晶一位“接地气儿”的建筑师,一位“有温

  吕品晶在乡村复兴与乡建模式研讨会上。

吕品晶

一位“接地气儿”的建筑师,一位“有温度”的人民教师,一位“有情怀”的共产党员——这是人们对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的评价。为了传承中华建筑文明,他不辞辛劳地奔波在最遥远而僻陋的边陲乡村。

吕品晶致力于抢救性修复与传承传统建筑和独特民俗文化,贵州省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保护项目就是其中一个缩影。雨补鲁村四面环山,进入村子只有一条砂石路,村寨房屋呈带状分布。项目启动后,吕品晶连续数月深入实地开展调研,有时关节旧疾复发,疼得甚至难以行走,但他仍坚持逐一记录162户村民的居住情况,连村民老宅中每一根梁、每一块砖都记得清清楚楚。施工期正值盛夏,白天他站在烈日下的工地上指挥,深夜回到住处后还要完成图纸。他的学生们将老师的话牢记在心:“一个建筑师一定要坚守在第一线”。

如今,在雨补鲁村寨经过改造的黄桷树广场上,民俗“走幡”活动热热闹闹地进行。“正是因为古树广场的适度拓宽,与宗祠前阶梯空间形成自然的室外剧场空间,为恢复民俗‘走幡’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吕品晶说。

在雨补鲁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希望吕品晶能担任整个州、市的总顾问建筑师,但他只愿接受自然村寨的建筑指导,因为他心里装着的不是名和利,而是乡亲们的幸福和对乡土的热爱。

  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吕品晶就组织师生志愿者团队八赴灾区,为重灾区彭州市磁峰镇做灾后重建规划;河北省武强县周窝村音乐小镇也是他的“手笔”。这些吕品晶走过并付诸心血的地方,不仅留下他为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明而设计规划的“接地气儿”的项目,也留下了当地父老乡亲对他的挂念。 责任编辑:张曦

相关推荐